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舊文】游院長,為何「置入」錯了

原刊於中時電子報「編輯檯報告」
報告時間:2003/12/04 16:26:00

連續兩天,羅文嘉揭開政黨與媒體交易的一筆臭帳,相對的,新聞局一億多元「置入性行銷」的帳本,也被掀攤在太陽下,游揆卻說,「購買媒體通路,宣導政策,理所當然」。

游先生的話,哪裡不對勁了?


首先,媒體、閱聽眾、廣告主,三者的動機、需求截然不同,為何能牽連在一塊?我認為,其間有張隱形的社會契約存在。這樣吧,就讓我們試擬這樣一份「定型化契約」:

--廣電平面網路各媒體(以下稱甲方),同意以專業判斷,生產具價值的內容,供閱聽大眾(以下稱乙方)收聽收看;乙方則同意甲方,接受政府、組織、機構、企業(以下稱丙方)的經費,並夾帶丙方意欲接近乙方的資訊;丙方則獲得銷售產品或理念的機會,但不干涉甲方生產專業內容的過程,三方均無異議。

進一步說,如果這樣一張契約成立,甲乙丙三方,彼此之間,各有一種未出口的承諾,維繫三者的共同利益:

媒體閱聽眾:我承諾給你「我認為有趣的」、「我認為重要的」、「我認為對你有益的」的內容,不會因第三者介入而改變,此心日月共鑑,至死不渝;

媒體廣告主:我承諾給你「最多」、「最忠誠」的觀眾,當他們眼珠子還來不及休息之際,你可以塞進你想出售的訊息,無論訊息內容是一種主義、一名候選人、還是一包衛生棉。

基本上,這是一種等邊三角形,缺了任一角,就不容易存在(除非像公視或BBC,納稅人願意付錢養媒體)。

但當政治的手、商業利益的手,取代總編輯或製作人的手,決定該報導什麼新聞、該採訪什麼人、該作什麼節目、該寫什麼對白,就已踩壞了等邊三角形周圍,彼此信任的線。

當政治或商業利益的口,躲在鏡頭或報紙背後,戴上編輯人的面具,向不知情的群眾發聲,這一幕,就等於是「意識型態的恐怖分子」、「強迫收視的非常光碟」

時日一久,媒體等邊三角形,漸漸往鈔票傾斜,漸漸遠離閱聽眾、遠離曾經海誓山盟的許諾,報紙版面、電視時段,淪為另一種百貨公司攤位、便利超商的貨架,坐實了游大院長口中:「一種通路」。

屆時,毀壞的不只媒體,還有收視者,還有廣告主;還有,請恕我犬儒,這個社會的某種公眾信賴,即使,這種信賴已所剩無幾。

無論是國民黨收買時段、民進黨置入行銷,都是利用媒體的飢餓與墮落,「趁人之危」的粗暴欺瞞,若不能意識這點,還沾沾自喜「以前國民黨都不給錢,我們還願意付錢」,請容我提醒,有些事,不付錢是錯的;付了錢,也不會讓其行為更高貴

2 則留言:

  1. 您好,借分享哦,不方便請告知我就取下了。

    回覆刪除
  2. 2009年1月,時任民進黨2009年臺北市第六選舉區立法委員缺額補選參選人周柏雅競選總部副主任委員的羅文嘉宣布支持台灣綠黨參選人溫炳原,引發民進黨其他中常委段宜康、賴清德強烈抨擊;同月16日,羅文嘉表示,中常委看待此議題的態度讓他很失望,「現在的民進黨,都是以短期選舉為考量,不做議題、觀念式的對話,現在還為了極小的權力搞極大的內鬥,更自以為『民眾對國民黨不滿,就一定會支持民進黨』」;他覺得民進黨這種心態是「關起門來自己玩」,他現在最想做的事就是「開放民進黨」。

    回覆刪除